?道家功法 怎么样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具有极高的养身保健作用,长期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有极大的好处,现在很多都将太极拳最为自己日常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学习太极拳,小编今天在文章中给大家总结了一些,一起来看。
太极拳是一项快慢相间的运动,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太极拳的慢。
我们先分析慢字,慢是用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才学时一定要慢,不慢则紧张而不能松。必须先慢练,周身松开,处处动作找圆圈,怎样公转,怎样自转,公转自转怎样配合,不慢则找不细致。
所以,慢是为了找运动规律,不圆而慢则处处是滞劲,不圆而松则处处懈怠。
比如才学写字,也是要求慢,用意在不可潦草,须了解用笔的方法,怎样顿,怎样提,怎么转折,并不是以慢为好,假设说练拳越慢的功夫越深,等于写字越写越慢,那还怎么运用呢?
刚开始是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不太容易沉下心来,容易精神紧张。
所以初练拳也要求慢,不过慢的有限度,平均一趟拳约以十几分钟为度,最快也不少于八分钟。
才学时,不可贪多,要一式一动的大轮廓记清了,走对了,再学新的。以后还得特别注意小的动作和两式衔接处的小圆圈,拳经说“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这是紧要关头,也是拳的妙处。
在初学时,虚实变化配合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转变,慢了可以体会清楚,并且加强了腿的支持力量,是有好处的。
头趟拳如金刚捣碓的右脚,金鸡独立的右脚,摆莲腿等全是脚上发劲,掩手肱拳、背折靠、及二路的许多式子全是发劲。发劲是松开转圆的发,对内脏无丝毫影响,即对手脚发劲之点也毫无感觉才对。
但初学时,可以先不发劲。二趟拳发劲处较多,尤其转身跳跃处较多,身转不圆则气用不调,所以必须头趟拳练有相当基础再学二趟。
原理规律全掌握了,就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总是圆为主。能做到慢而轻灵不滞,快而沉着不浮,就对了。慢而不滞须转换的恰当,快而沉着须转换的圆满。
练架须全趟的练,又可以拆开单式的练,特别是较难练的式子,更得拆开多练,以求深入体会达到精熟。
练拳时的快与慢
太极拳的有慢有快、快慢相间的运动特点,是相对其他太极拳而言的。从“慢而不滞、快而不乱”的内涵来说,是与其他太极拳的“匀速缓慢”的内涵相一致的,都要求达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快与慢不在形式而在内。从造拳者的初衷来讲,“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快与慢是自然而为,不是“应该”有快有慢,而是“刨然”有快有慢。
快与慢的标准,应该是意、气、神、形能否合一,若能合一,自然能快能慢,随心所欲,顺势而为;若不能合一,其快必乱,其慢必滞,临阵交手,必为人制。
因此,练陈式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循太极自然之理,由慢而生灵,即拳经所云:
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
所以,练拳宜慢不宜快,能慢尽管慢。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须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默默停止,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风,柔顺和缓,沉着兼备。每一势均要慢,每一式亦要慢;开展时要慢,沉合时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亦要慢。
太极拳是传统的武术之一,具有技击功能,但是长期练习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很大的医疗保健作用的,在太极拳的学习中过程中,太极拳的呼吸是比较难学的一项,但是太极拳对治病养生功效主要就是靠调息,那么该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呼吸呢?一起来看下面的文章。
一是静态调息。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在练习的过程中心无杂念,做到完全的放松身体,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受影响。
在这种欲望支配下,人们的生活只会高度紧张,人体的各项功能也同样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
政界、商界很多精英过早夭折充分说明现代社会更是人体健康的夺命神。而习练太极拳因为它动作相对缓慢,讲究意气引领,心不静,则很难持续。因而这种强制性拳法风格首先成为养生的第一要素,通过习练太极拳让人感受到静的好处,静的滋润。
二是松柔调息。
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的运动项目,动作要领就是“松”和“柔”。这两点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传播过去主要是靠师徒相授,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模式,也缺乏正规的培训推广的途径,加上目前形成的各个流派之间的竞争,和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组织或个人的搅局,使太极拳成为街头文化,老人文化,虽然通过形式上习练基本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但真正的太极拳名家却锁在深闺,不为众人所知,太极养生的真正功效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三是养气调息。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术的根本在于“养”。习练太极拳调整的是气息,打通的是经络,强壮的是筋骨。强调的是养,而不是放。是通过各种动作有机地将人体的潜能调动起来,打通周身的穴位和经络,从而不断地储存能力储存气息,有效地改善人体血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人体的协调力和柔韧性,从而使过去的一些疾病达到改善或治愈之功效,特别是对高血压病、心脏病、颈椎、腰椎病、风湿类风湿病及其后遗症有明显功效。
四是文化调息。
太极拳起源于明清时期,它兼容吸收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太极一词的应用表明它延续了道家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里的太极起源论;其拳理提出“尾闾中正、虚灵顶劲”和拳法动作的“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明显是儒家中庸思想和佛学随缘理论的体现。尤其是“拳不先发,彼不动,己不动”等行为准则,高度涵盖了中华民族“和”文化,以及古之军事原则。学习太极拳越久就越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文化修为都是十分有益。
五是环境调息。
太极拳的修炼,尤其是初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按道家传统理论必须要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肯定是事半功倍,对学拳、习拳都是大有益处,对身心调养更是不在话下。但是,我们许多人却很少有这种条件。因此,有三种方式可以借鉴。
1、尽可能在公园练拳。
2、尽可能在上午九点左右练拳。
3、尽可能在人少地方练拳。
气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正是得益于它对人体的帮助,它不但可以强健身体,还能够调节心态,让你浮躁的心静下来,正是一举多得啊。但是少数人在学练,功后,表现为不仅没有消除疲劳,反而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许多头部不适的感觉。个别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引起持续的头部不适感,形成气功出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功法复杂不熟练
气功功法多种多样,有静有动,有易有难,有简有繁。特别是某些有多节套路的动功,不仅要求学功者学会各套路的繁杂动作、姿势,而且还必须在做每一节动作时按要求配合呼吸和意念,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件较难做到的事情。往往是想起这节动作,忘了下节动作;做准了动作,配错了呼吸;呼吸和动作配合协调了,又没达到对意念的要求等等,使初学者应接不暇。这不仅起不到解除心理负担的作用,反而格外增加了心理紧张,从而出现练功时头痛、头胀、头紧的不适反应。对待这种情况的措施有两条:
一是明确自己学习气功的目的与所选择的功法是否统一。如果学习气功的目的单纯是为了健身或治病,那么,不必追求姿势动作的复杂,以及在复杂动作基础上的呼吸意念配合,只要选择一种实用而简便易学的功法,如动作易学、自然呼吸、意念单一的功法,就可有效地达到学功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反之,目的单纯,但选择了复杂的功法,目的与方法不统一,就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复杂功法,改学简便功法。这里须强调的是,功法简单并不意味着效果不大,恰恰相反,越简单的方法越容易使人意念单一,更好地实现入静状态。
二是对那些已经具备了一些气功基础,但是还想增加一些功法难度和趣味性的人,在学练复杂动功时,初期出现顾此失彼而引起头部不适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坚持锻炼,使动作越来越熟,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越来越协调,头部不适感就会消失而出现新的舒适的感受。
2、不适当地意守上窍
练功要领之一是上虚下实,要求练功人在意念的运用上保持下体占七分,上体占三分。这样可使下体感觉充实,而头部保持虚灵。但是有的学功人对此处理不当,使意念集中在上部,尤其是个别功法教人意守鼻尖、印堂、百会等上部穴区,引气上行,这必然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不舒服感觉。严重者甚至不适感持续存在,变为练功偏差。对此,初学气功者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除胃下垂、长期腹泻、脱肛等中气下陷患者外,一律不要轻易意守上窍。一旦意守上窍出现不适,应立即改为意守下丹田或两脚心涌泉穴来进行纠正。不见好转者,立即请教有经验者、专业气功工作者。
气功是一种讲究练气、养气和用气的古老的健身术,是通过医者的运气导引,患者的意守、调息功能,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其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的畅通,使脏腑功能得以协调,促进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气功还能治疗颈椎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方法一
1、患者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首先深吸气头缓缓前低,通过鼻子慢慢呼气。气呼完时,头也低到最大限度。然后头缓缓上仰,鼻子也慢慢地吸气,待头回到中立位时,气正吸足。如此,反复数次。
2、姿势同上。头向后仰,鼻子随之吸气,当头仰到最大限度时,气已吸足。然后头再回到中立位,同时鼻子呼气。如此反复数次。但速度要慢。
3、姿势同上。头向右侧屈,鼻子吸气到最大限度时,头回到中立位,鼻子随之呼气。然后头向右侧屈,方法仿右侧屈。
4、姿势同上。头向右前方下低,同时鼻子吸气,到最大限度时,头再回到中立位,与此同时鼻子呼气。仿此法作头向左前方下低动作。
5、姿势同上。头先后仰,再向右、向前、向左转动数圈。然后再后仰,向左、向前、向右转动数圈。
6、姿势同上。头向前上方伸,同时两上肢向后,手像鹰爪,手腕向上勾,腰不能前倾。如此反复数次。
方法二
1、干擦浴面:立正平视,两手掌擦热后,正面上下、侧面上下、耳后上下各擦10次。
2、转动颈项:两手叉腰,头项徐徐向左右转动,两眼看到肩头为度,再徐徐仰头观天,徐徐低头看地,连作10次。
3、伸颈摇头:头颈向上牵伸上承天,再向前探出,前点后收连作10次。然后头向两侧徐徐摇动10次。
4、转头抹颈:左手掌自头颈耳后向下抹至胸骨部,同时头向右侧徐徐转动,左右交替,连作10次。
图文嵌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