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24式太极拳姿势要求:
24式太极拳是很多人都喜欢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既有传统太极拳的魅力,又简单好学,那么对于24式太极拳的动作招式有哪些要求呢?一起来看。
1、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用鼻呼吸。口自然合闭。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2、臂部:
其总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肘两个相关联的关节放松。运动时,注意肩关节松沉,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的手臂一伸一屈都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地表现出来。对手的动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不可软化、飘浮。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肩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地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屈。
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面不僵,灵活自然。
3、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也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4、腰脊:
练习太极拳,要求身体端正安舒。要做到这点,腰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流传的说法中有“腰脊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气下沉。腰部下垂时,注意要端正安舒,腰腹部不可前挺或后屈,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腰部向下松垂,还可以增加两腿力量,稳固底盘,使得动作圆活、完整。
5、臀部: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保持自然状态,避免臀凸出或左右扭动。要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6、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对于步法的进退变换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以及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
腿部活动时,总的要求是松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使下肢动作轻、稳、进退灵便。迈步时,一腿支撑体重,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迈出。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横步时,侧出腿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随依次落地。跟步、垫步都是先落脚尖或脚掌。
步型和步法都要求腿部动作虚实分明,除“起势”,“收势”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脚上(双重)。右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左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起着一个支点作用(如虚步的前脚和弓步的后脚)。蹬脚、分脚的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
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太极拳虽然是一项动作缓慢的健身项目,但是在练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气喘,那么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缓解呢?
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 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减缓和避免太极拳时出现的气喘
太极拳采用腹式深呼吸,从而使胸部应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便可加强呼吸的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
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和含胸拔背的细致练法,对预防和治疗内脏器官、机能的各种慢性疾病极有成效。
气沉丹田是通过腹式深呼吸来实现的,腹式深呼吸有助于润滑内肠和增强腹壁肌的韧性和弹性,使横膈运动。
腹部时松时紧运动着,练习时间长,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富于韧性和弹性,可以增强抵抗力。
太极拳练习时是一动无有不动,应在腰脊的运动下,带动四肢进行螺旋形地上下、左右缠绕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起到引长身肢的作用。
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意脊柱骨节对准,使负荷能力加强,全身骨节既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实践经验和集中群众的智慧而提出的外形和内动的要求。
太极拳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掌按出时,不可太过于膝,太过于膝易失重心,手臂应处处屈而不立,保持蓄势。
太极拳是一项传统的健身项目,有很多的招式动作,可是你知道太极拳的来源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太极拳的来源和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很多,再加上每一任太极宗师都会自己想出一些特殊的招式,所以太极的方法除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之外,还有这很多其他等待开发的新招式。
太极还有一个需要练的就是练气,这么多的劲法中最重要的是掤劲。这是太极拳最为根本的东西。想要练好太极,一定要将掤劲练对。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这7种劲发只是辅助的作用。
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
挤劲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
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女子气功具有调通经络等功效,可有效防治妇科病。女性朋友不妨练练女子气功。
女子气功分为静功、动功两种功法、动功又分为儿童女子气功、少年女子气功、青年女子气功、中年女子气功和老年女子气功等五套功法。此功法动、静功结合,长期修练,不仅能够防病治病,而且还能收到健康、增慧、优生优育和美化家庭的社会生活之效应,对女子健美身材,美容面目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女子练功与男子练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男女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不同,其修练的功理、功法也是不一样的。不从女同志的特点出发,是不可能收到应有效果的。比如,一般男子练功以练精化气为首,而女子则以练血化气为先;男子练功从下丹田着手、女子练功则应从两乳间的膻中穴下功夫。
女子的内脏、肢体与男女基本相同,固而女子所患的许多疾病和防治方法与男子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中国女子气功的基本功法也适用于男子,如能长期修练,对男子的人体功能保健和防治疾病,也有很好的功效。
但是,中国女子气功是有其个性的,本功法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意念活动,都是根据女同志特有的生殖功能,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防治而创编的。比如女同志生殖系统功能的保健,每月行经期的保健,怀孕期的保健、产后期的保健、性生活的保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多、乳腺增生、痛经、子宫脱垂、头痛、头晕、腰腿痛、脚后根痛等等都有明显的疗效。如长期修练此功法,对一些疑难病症效果也很好。
女子气功还能增进其它脏腑之气的产生,并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去邪之功效,对女子不孕、高低血压、心血管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
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象射击、射箭,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武术发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
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但是,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即形体的锻炼,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气功与此不同,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2、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
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
图文嵌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