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误区 练习气功出现感觉不适是怎么回事:
气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正是得益于它对人体的帮助,它不但可以强健身体,还能够调节心态,让你浮躁的心静下来,正是一举多得啊。但是少数人在学练,功后,表现为不仅没有消除疲劳,反而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许多头部不适的感觉。个别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引起持续的头部不适感,形成气功出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功法复杂不熟练
气功功法多种多样,有静有动,有易有难,有简有繁。特别是某些有多节套路的动功,不仅要求学功者学会各套路的繁杂动作、姿势,而且还必须在做每一节动作时按要求配合呼吸和意念,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件较难做到的事情。往往是想起这节动作,忘了下节动作;做准了动作,配错了呼吸;呼吸和动作配合协调了,又没达到对意念的要求等等,使初学者应接不暇。这不仅起不到解除心理负担的作用,反而格外增加了心理紧张,从而出现练功时头痛、头胀、头紧的不适反应。对待这种情况的措施有两条:
一是明确自己学习气功的目的与所选择的功法是否统一。如果学习气功的目的单纯是为了健身或治病,那么,不必追求姿势动作的复杂,以及在复杂动作基础上的呼吸意念配合,只要选择一种实用而简便易学的功法,如动作易学、自然呼吸、意念单一的功法,就可有效地达到学功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反之,目的单纯,但选择了复杂的功法,目的与方法不统一,就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复杂功法,改学简便功法。这里须强调的是,功法简单并不意味着效果不大,恰恰相反,越简单的方法越容易使人意念单一,更好地实现入静状态。
二是对那些已经具备了一些气功基础,但是还想增加一些功法难度和趣味性的人,在学练复杂动功时,初期出现顾此失彼而引起头部不适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坚持锻炼,使动作越来越熟,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越来越协调,头部不适感就会消失而出现新的舒适的感受。
2、不适当地意守上窍
练功要领之一是上虚下实,要求练功人在意念的运用上保持下体占七分,上体占三分。这样可使下体感觉充实,而头部保持虚灵。但是有的学功人对此处理不当,使意念集中在上部,尤其是个别功法教人意守鼻尖、印堂、百会等上部穴区,引气上行,这必然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不舒服感觉。严重者甚至不适感持续存在,变为练功偏差。对此,初学气功者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除胃下垂、长期腹泻、脱肛等中气下陷患者外,一律不要轻易意守上窍。一旦意守上窍出现不适,应立即改为意守下丹田或两脚心涌泉穴来进行纠正。不见好转者,立即请教有经验者、专业气功工作者。
气功是一种讲究练气、养气和用气的古老的健身术,是通过医者的运气导引,患者的意守、调息功能,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其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的畅通,使脏腑功能得以协调,促进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气功还能治疗颈椎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方法一
1、患者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首先深吸气头缓缓前低,通过鼻子慢慢呼气。气呼完时,头也低到最大限度。然后头缓缓上仰,鼻子也慢慢地吸气,待头回到中立位时,气正吸足。如此,反复数次。
2、姿势同上。头向后仰,鼻子随之吸气,当头仰到最大限度时,气已吸足。然后头再回到中立位,同时鼻子呼气。如此反复数次。但速度要慢。
3、姿势同上。头向右侧屈,鼻子吸气到最大限度时,头回到中立位,鼻子随之呼气。然后头向右侧屈,方法仿右侧屈。
4、姿势同上。头向右前方下低,同时鼻子吸气,到最大限度时,头再回到中立位,与此同时鼻子呼气。仿此法作头向左前方下低动作。
5、姿势同上。头先后仰,再向右、向前、向左转动数圈。然后再后仰,向左、向前、向右转动数圈。
6、姿势同上。头向前上方伸,同时两上肢向后,手像鹰爪,手腕向上勾,腰不能前倾。如此反复数次。
方法二
1、干擦浴面:立正平视,两手掌擦热后,正面上下、侧面上下、耳后上下各擦10次。
2、转动颈项:两手叉腰,头项徐徐向左右转动,两眼看到肩头为度,再徐徐仰头观天,徐徐低头看地,连作10次。
3、伸颈摇头:头颈向上牵伸上承天,再向前探出,前点后收连作10次。然后头向两侧徐徐摇动10次。
4、转头抹颈:左手掌自头颈耳后向下抹至胸骨部,同时头向右侧徐徐转动,左右交替,连作10次。
图文嵌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