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知识 太极拳对慢性病的康复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柔和的运动,既有强身健身的效果,对于慢性病的恢复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逐步增强病人体质,所以中医学把太极拳纳入康复保健的体系之中,作为重要的理疗手段,现在中国很多疗养院、康复医院都引入了太极拳锻炼手段。但太极拳不能代替中西医治疗,慢性病应首先是在医生的正确护理下,进行科学的治疗。
慢性病人练习太极拳要根据是何种慢性病来选择适当的太极拳。一般慢性病患者应选择较舒缓、起伏小的拳种,如24式简化太极拳。还要根据具体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练习。慢性病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慢性病有不同的特点,某些特殊种类的慢性病恐怕就需要特殊的关照。比如下肢活动不便,当然就不能像平时练太极拳那样蹲得那么深,甚至还可以坐着只做上肢的练习,要因人而异。一般的慢性病,比如心脏方面的、呼吸方面的、神经方面的,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什么需要特殊注意的,只要依照要领做就可以。有相当一部分打太极拳的人可能是慢性病患者,他们已经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治疗慢性病的手段,所以不是可以打不可以打的问题,是如何打好的问题,讲究方法的问题。
如果你的慢性病是下肢的关节炎,并且已经很厉害了,那么在做屈蹲、蹬腿的时候当然就要减低一点儿了,不要让它的负荷太重。慢性病如果仅仅依靠药物治疗,不是一个积极的方法,应该配合一些舒缓的运动,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慢性病康复的医疗手段。
练太极拳最好在每日黎明或傍晚。这是为什么呢?
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而且可以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活跃起来,给一天的工作做好精神上的、身体上的准备。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疲劳。不过,在早晚练拳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缺少阳光,不能获得在阳光下运动的好处。
如果在上述时间不可能进行锻炼,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拟定锻炼计划。在工间休息时间也可练太极拳,这对脑力活动者来说,不但活动了身体,也易化解脑力疲劳,益于工作。同样,体力劳动者在工间活动身体,也有助于疲劳的消失,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三班倒的工人将时间安排好坚持练拳,同样可以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上早班时,练拳可在清晨,运动量可大些;也可在下午或晚上,但不宜太晚,以免大脑皮层过于兴奋,影响睡觉。
上中班时最好在上午8点半以后,以中等运动量为宜。
上夜班时刻在下午4点左右练习,运动量可小些。
总之,练拳时间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果没有完整的时间,甚至可以化整为零,分几次练习,同样有效。
太极拳不仅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原理,且具极高的美学和观赏价值。我认为:“每种艺术都有其美学内涵,太极拳是一种合乎人的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美的运动。”因此,要求学员在动作合乎规范的基础上追求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圆润之美。我有一新颖独到的观点——用心去打拳,使自己的拳会说话:心为第一主宰,主宰人的动作、意识的统一,将心融入拳中,心静体松。
你打的拳代表你内心的情感及心理活动。将心理活动与情感表现在拳里,就是一种高境界的展现。只有心灵美、品德高的人,才能打出优美的拳来。做动作时,可有一些美好的想象,把这些想象用意念贯穿到动作中,可以引领精神。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美化太极拳,就会给自己带来各种美好的感觉和乐趣,你的拳也就会说话了,而且能表达你的心声。古人云:“形美感目,神美感心。”
打太极拳,犹如“观公孙大娘舞剑”,给人以心的愉悦、情的陶冶、美的享受。一位练太极拳人应具有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心态,睿智的头脑,深厚的修养和强健的体魄。拳之所以打得好,无非其高尚品德与内在修养的自然表露,正所谓“品高人自奇”。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太极拳则是中华武苑之中绚丽夺目的一枝。太极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流传甚远,老幼咸宜,堪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之瑰宝,中华武林之绝学。这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现已传至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健身运动,国际武联将每年5月定为“世界太极月”。
太极拳不仅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且蕴涵高深的攻防技巧,其武术理论颇具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中国人,有责任肩负弘扬太极拳文化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做一个太极拳文化的布道者,在传播与促进太极拳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此段材料多为民间故事、武侠小说演变而来不可信,传统六派太极均有家谱传承,跟武当毫无关系)。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图文嵌入广告